2008年1月14日

球場的新名字,Sabathia的新合約

最近沒有什麼重大的新聞,加上自己有些事情在忙,所以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在這裡跟大家致歉。

1月11日的時候,印地安人隊宣布跟克里夫蘭當地的一家保險商Progressive Auto Insurance簽下為期16年,總值將近58M的合約,讓Progressive擁有印地安人隊主球場的命名權,從2008年開始,Jacobs Field將走入歷史,改名叫做Progressive Field。我不知道這個合約是要怎麼支付,不過這份合約大約相當於一年3.6M。

過去被球迷暱稱為The Jake的印地安人隊主球場是在1994年開始使用,上距金鶯隊的Oriole Park at Camden Yards開幕僅有兩年時間,Oriole Park at Camden Yards開啟了90年代球場建造的復古風格(retro-style),Jacobs Field也是這個風潮的產物,甚至和金鶯主場一樣是由來自堪薩斯市的設計公司所設計。復古風格的球場除了有各種現代化的設施之外,在外觀上比較類似早期的球場,例如磚牆外觀、不對稱的球場形狀等等,希望帶給觀眾一種傳統的感覺,而與先前被稱為cookie cutter(做餅乾的模型,引伸有千篇一律的意思)的球場不同,同時大部分是屬於棒球專用球場而非多用途球場。

1932到1993年之間,印地安人隊是在Cleveland Municipal Stadium進行主場比賽,這做被暱稱為Mistake by the Lake的球場雖然有著悠久的傳統,但是老舊的球場設施以及因為位於遠離市區伊利湖畔所帶來的不良環境,使得印地安人隊在90年代起了更換主球場的念頭,最後花了175M(球隊自付52%、Cuyahoga County以菸酒稅支付48%)建造了新的主球場,而當時的老闆Richard Jacobs也以10M買下了到2006年為止的命名權,所以球場名稱命名為Jacobs Field。Jacobs Field在1995-2001年間曾創下了連續455場滿場的大聯盟紀錄,或許也可以算是一項傳奇吧。

新的球場名稱帶來每年約3.6M的收入當然是不無小補,但是對於薪資預算的幫助還是有限,當然了,沒有道理說一個球場改名字就馬上變的有錢起來,不過我認為,自從2001年的重建以來,在過去的這幾年當中,印地安人隊的財力應該是比表面上看起來的更為雄厚,如果按照市場大小來說的話,印地安人隊整體的薪資預算應該是在30支球隊的中段而非過去這幾年所見的處於末段班。

這不是在批評Larry Dolan小氣,純粹是建軍哲學的問題。從這幾年Mark Shapiro發表過的談話來看,風險的管理對印地安人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風險的管理可以分成好幾個方面實行,舉例來說,對於球員的評估在這裡就顯得相當的重要,要能夠更為準確的評估球員的能力、表現與未來預期,才比較能夠避免風險。在這方面,印地安人隊不論是球探系統或者是數據分析都有不錯的表現,特別是在數據分析上,印地安人隊一直被視為是最Favor Sabermatrics的球隊之一。

其他方面還包括了風險的控管,再怎麼準確的評估都會有意外、有失誤,都還是會有風險的存在,印地安人隊會評估每年能承受多少損失,以此做為支付薪水依據,所以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是短期、保障薪資低、激勵條款多的合約,而單一球員的薪資通常控制在一定比例下(例如球隊整體薪資的12%),一旦風險發生,可以確保球隊的損失在最低,同時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並且有足夠的空間來彌補。

印地安人隊的經營方式相對於其他球隊來說是較為保守的,也使得歷年開幕日薪資都是在大聯盟末段班。而球迷更常看到在冬天競爭自由球員時,印地安人隊在合約長度或平均年薪上落敗而歸。

根據統計(我現在一時找不到當初看到的來源),2001-2007年,大聯盟整體收入增加了70%,而球員平均薪資只增加了20%,球員薪資佔球隊收入的比例從平均56%降低到45%(相對來說,NFL的球員薪資約佔球隊收入的50%),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看到年年飆漲的自由球員薪資,但是實際上球隊的收入漲的更多,而實際分配給球員的比例卻是變少了。

我後來對於這個數字有點疑問,因為這個數字所提出的球員薪資似乎是只算大聯盟開幕日的保障薪資,但是在Forbes每年的報告中,球員薪資的支出高出許多,這可能是因為加上了小聯盟球員以及各種獎金的原因。但是就算以Forbes提供的數字來看,印地安人隊的球員支出在整個大聯盟來說仍然是偏低的,下面這張表是從Forbes提供的2006年球季資料整理出來的數字(單位是M,百萬元):

Team
Revenues
Player Expenses
%
Operating Income
NYY
302
219
72.5%
-25.2
NYM
217
125
57.6%
24.4
BOS
234
146
62.4%
19.5
LAD
211
113
53.6%
27.5
CHC
197
115
58.4%
22.2
STL
184
103
56.0%
14.0
SF
184
99
53.8%
18.5
ATL
183
110
60.1%
14.8
PHI
183
108
59.0%
11.3
WAS
144
74
51.4%
19.5
HOU
184
106
57.6%
18.4
SEA
182
101
55.5%
21.5
LAA
187
112
59.9%
11.5
BAL
158
86
54.4%
17.1
CWS
173
102
59.0%
19.5
SD
160
90
56.3%
5.2
TEX
155
82
52.9%
11.2
CLE
158
72
45.6%
24.9
DET
170
98
57.6%
8.7
TOR
157
90
57.3%
11.0
ARI
154
88
57.1%
6.4
COL
151
63
41.7%
23.9
CIN
146
69
47.3%
22.4
OAK
146
80
54.8%
14.5
MIN
131
76
58.0%
14.8
MIL
144
65
45.1%
20.8
KC
123
66
53.7%
8.4
PIT
137
53
38.7%
25.3
TB
134
57
42.5%
20.2
FLA
122
31
25.4%
43.3
ML total
5111
2799
54.8%
495.5
ML avg.
170.37
93.3
54.8%
16.5

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球季大聯盟球隊整體來說,花在球員身上的錢佔了收入的54.8%,不過印地安人隊則是只有45.6%,平均一支大聯盟球隊賺了16.5M,而印地安人隊賺了24.9M。如果以收入相近的六支球隊(160-154M,包括BAL、SD、TEX、CLE、TOR、ARI)來看,平均花在球員身上的錢佔了球隊收入的53.9%,平均每支球隊賺12.6M。以平均來說,印地安人隊在2006年應該有能力再多支付14M左右。2007年球季的資料還沒有看到,不過我猜測應該是差不多,等到資料出來之後,有時間的話我會整理。

所以我認為,印地安人隊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有錢一點,在原本薪資結構就控制的不錯的情形之下,球員薪水的預算應該還有很大的增加空間。當然了,在我說這個話的同時,也請各位記得,我是一個身在台灣的業餘大聯盟球迷,我不是身在美國的運動經濟專業研究者,更不是大聯盟球隊管理階層的人,我的看法可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過我想方向大致應該是對的。

重申一次,這樣說不是在批評Larry Dolan小氣,印地安人隊付出低於他們能力的薪資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在於大部分的核心球員都還沒有自由球員資格,甚至很多還沒有薪資仲裁資格,在這種情況下,球員薪資壓低是很正常的,而印地安人隊並沒有因此失去競爭力,更可以說明他們在這方面的策略是成功的。印地安人隊主管球探事務、過去一直負責操盤選秀的John Mirabelli也曾經透露過印地安人隊的策略是,主要核心球員靠自家養成,所謂主要的核心球員包括了球場中間這條線上的防守球員或者是在自由球員市場上要價很高的砲手跟主力先發投手。以2007年的印地安人隊來說,Victor Martinez、Grady Sizemore、Travis Hafner、C.C. Sabathia、Fausto Carmona這幾位對球隊貢獻最多的球員正好符合這樣的建軍哲學,不過同時也要注意一點,這幾位球員裡面,Sabathia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產物,而Sizemore和Hafner都是透過交易來到印地安人隊,只有Martinez和Carmona是完全自己養出來的,而2001之後的選秀結果更是讓人失望,2007年的打線中只有Ryan Garko是在選秀會上選進來的,在2001年重建之後交易進來的新秀陸續升上大聯盟之後,印地安人隊的農場雖然說還是有深度可言,但是真正被認為能為球隊帶來衝擊的球員並不多。

2008年球季,Shapiro時代將進入一個新階段,C.C. Sabathia的合約即將到期,並且成為自由球員,這是這幾年的核心成員裡第一個可能進入自由球員市場的球員,也因此使得這個冬天,Sabathia的續約成為球迷關心的焦點。目前據說印地安人隊已經提出過初步的合約邀約,雖然沒有確切的消息,不過據說主要的問題不在於年薪而在於合約長度。目前一般認為一個頂級投手的價碼大概就是一年20-25M左右,而無論Sabathia會不會給印地安人隊折扣,這個錢印地安人隊絕對出的起,特別是我認為印地安人隊的支付能力比目前表面上看到的要高出許多。但是合約長度是一個問題,印地安人隊很不喜歡給長約,因為越長的合約代表越多的風險,Sabathia會在新合約的第三年進入30歲大關,對很多球員來說,這是一個能力開始下滑的時間點,而Sabathia的身材一直是一個健康疑慮,雖然到目前為止他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傷兵名單上,甚至可以說非常健康,但是一旦進入30歲以後會是什麼情形呢?印地安人隊可能願意留他到31歲甚至32歲,但是對球員來說,當然會希望更長的保障。雖然我非常希望印地安人隊留下Sabathia,但是我懷疑Shapiro肯不肯給六年或七年的合約。

除了Sabathia之外,Casey Blake和Rafael Betancourt今年都有薪資仲裁資格,他們應該是在15日之前要提出薪資仲裁的數字,18日會和球隊交換數字,而薪資仲裁聽證會將在2月1日開始舉行,不過印地安人隊應該會在那之前和這兩名球員簽下新合約。

7 則留言:

楊大寶 提到...

有幾個數字上寫錯了喔

匿名 提到...

「新和約的第三年」那段有應是30歲非而20歲。
又,我蠻好奇關於棒球員進入30歲後衰退的說法,有相關的完整研究嗎?撇開幾個40歲以後還在高峰的老怪物不說,就印象所及,一般高峰約可維持至33~35歲(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般性印象而已)。

Anakin 提到...

或許應該說,30歲以後只會衰退不會成長,至於顛峰能維持多久?這個我不知道哪裡有詳細的研究資料,打者部分,當初Jim Thome續約的時候有看過相關資料,投手部分我就不太清楚了,只是單純平印象來說,30歲以後能力下滑的、傷病纏身的不在少數。

舉例來說,身材和C.C.很像的Bartolo Colon,目前來說32歲是他最後一個表現好的球季,但是他在31歲就已經有一個ERA+ 90的球季,33、34歲傷病纏身。也不是說Sabathia就不能維持到35歲(7年合約),但是我認為的確是需要承擔比較多的風險。而Shapiro過去給約一直很保守,他還沒有給過自由球員年限太長的合約,所以我在文中提到,這是Shapiro時代的一個新階段,他手下的第一批核心成員有人能進入自由球員市場了,畢竟這不是普通的自由球員,他會怎麼處理呢?現在「看起來」平均年薪不會是問題(當然這是媒體上說的),至於合約長度,就看他的團隊怎麼去評估了。一張4+1的合約很合理,甚至可以說基本,再加兩年保證約呢?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Billy 提到...

anakin,

以前在npb.club.tw也有人挑戰我一模一樣的問題, 我那時候用運動健康學的角度回答了,但是,

我最近開始受不了台灣球迷有一堆錯誤的棒球觀念, 建議您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些疑問上, 請這些人自己google, 自己去找sabermetricians算出來的平均聯盟內年紀和表現的數據成績紀錄, 所有的ERA, K/BB, OPS等等成長率(包括衰退) 都會是鐵証:

30歲以後就算有回春的career year, 也很難有生涯distributed線性的正成長。

最後, 挑戰30衰退說的人引用的是袁定文的說法 (他在某節目中說過33-35歲是巔峰期)...

如果一位地理學博士的觀念是黃金, 那我看每天研究棒球本質的DePodesta, McCracken以及Dan Fox等有運動科學專業的棒球人都可以去吃屎了!
XD

Anakin 提到...

我的立場是,不管什麼問題我都會就我自己知道的回答,就算再基本的觀念也是。Sabermetrics有很大一部份就是在回答基本觀念的問題,而這些東西很多在台灣不一定容易看到,我自己是個數學白癡,要我發明什麼公式不可能,就連看別人已經做好的東西有時候都會看得很吃力,不過長期看下來多多少少對某些東西比較有概念,我自己也很樂意分享這些東西,也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不過先前有一次經驗讓我蠻無言的,當提到100球限制的時候,有人說那是美國運動醫學研究出來的結果,我說100球不是運動醫學研究的結果,而是Sabermetrics的一套理論,現在雖然是主流,但是還是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結果後面只有一個人推了一句:"Baker loves you" = =

而就上面回應的問題來說,或許跟Dorasaga兄不同,我認為這本來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我的確不知道哪裡有完整研究。打者的部分,Tom Tango有做過一篇簡單的研究,或許可以當作參考,他的結論是,27歲是打者的peak age,23-32歲是黃金10年。至於針對投手有沒有相關研究我就不清楚了。至於運動醫學,那方面的東西我並沒有很多接觸。

當然,所謂的peak到底是什麼定義也會影響結論。是低於生涯最好的成績多少叫做離開顛峰期?還是說要低於生涯平均才叫做離開顛峰期?甚至說要看的是哪一種成績。

不過在C.C.續約這個例子很簡單,因為他這個約拿的一定是聯盟頂級投手的約,這時候要考慮的就是大概從哪一年開始他不值那個年薪,然後印地安人隊願意多overpaid幾年買他顛峰期的表現。而不希望給到5年、6年、甚至7年合約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認為到時候他不值那張合約,還有一個原因在於越久以後的表現越難事先去預估,變數更多。

C.C. Sabathia會不會是Randy Johnson?沒有人知道。C.C.很有可能像他一樣威到40歲,或至少35歲,儘管一般球員可能不是這樣,還是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續約的時候關係到的不只是那個可能,還關係到球隊願意花多少錢去買這個可能性。

楊大寶 提到...

關於顛峰期可以維持在三十歲之後的投手(or just baseball players in general)都有幾個特徵, 其中一個是他們的體型以及體能都維持的很好。

像Randy Johnson跟Roger Clemens就是好例子。 有規律性的重量訓練、季中跟季後的conditioning、健康的飲食控制、規律的生活作息、協調性訓練...等等都是很大的學問。 當然這些東西都做好不代表球員30歲後不會衰退, 但是以體適能的角度來看30歲後威的選手很大一部份要歸功於這些訓練做的很好 。

Sabathia過胖的體型我很難想像他30歲後是什麼樣子。

Billy 提到...

anakin,

您講到重點了,我不是要追求意識形態,而是棒球的本質!但是通常像這位匿名開這類話題,是要鬥我鬥臭的,所以我之前雖然不厭其煩解釋,最後也是淪為被發洩的標靶,所以最後只是懶得回啦~

不過如果還有樂趣,那我也來聊一下看看吧~
XD

我沒有資料,不過匿名請教的應是職業棒球生涯表現的起步/巔峰/下墜,數據可以代表他在球場上為球團的貢獻,而不應該是帥氣體能或是眼力這種比較難以分解分析的問題。

打者和投手也應該分開看。我不是數學高手(actually, the contrary),但是我相信科學觀察要找到invariable以及variable的因子。我們如果把生涯表現單純化,從「為球團貢獻」做出發點,打者看OPS/RC或是投手看ERA/FIP,諸如此類。

我看到Pedro Martinez, Dice-K, Big Z, Santana都在big league(i count in NPB too, but by itself)生涯第三年第四年數據有明顯地提升。但是要預測巔峰,Big Z以及Dice-K一位自稱被合約談判搞不爽一位換聯盟有不適(老天知道),另外兩位26歲有巔峰。會不會還有career year,我要研究一下。

更好玩的問題,打者巔峰會不會比投手更早到,也更快下墜呢?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